杨溥:10年牢狱,7年首辅,历经5朝,他虽伟大,却沦为盛世的残阳_朱高炽_朱棣_内阁

发布日期:2025-07-25 01:25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在明朝洪熙元年(1425年),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去世,继任的太子朱瞻基即位,是为明宣宗。明宣宗即位后,迅速提拔了一位关键人物进入内阁,这个人便是太常寺卿杨溥。

当杨溥进入内阁时,内阁成员共有五位,分别是杨士奇、杨荣、黄淮、金幼孜与杨溥。两年后,黄淮退休,四年后金幼孜去世。到了宣德六年底,内阁成员只剩下三人,分别是杨士奇、杨荣与杨溥。后世称这三人为“三杨”,在历史上名声赫赫。

明朝嘉靖年间,才子王慎中曾对“三杨”做出评价:“某生也晚,窃闻长者之论,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,莫盛于三杨。” 这意味着,王慎中虽然生于明朝后期,但他从长辈那里听到的评价中,认为明朝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,最为杰出的内阁人物便是“三杨”。

展开剩余86%

对于“三杨”而言,其中杨士奇居首,被称为“西杨”;杨荣次之,被称为“东杨”;杨溥则位列第三,被称为“南杨”。在“三杨”中,杨溥入阁最晚,去世也最晚。笔者之前已介绍杨士奇和杨荣,本文将重点分享杨溥,试图通过史料和分析,展示这个有血有肉的大明“南杨”。

明朝建文二年春,尽管靖难之役尚未结束,南京的科举考试照常举行。因那一年是庚辰年,因此这一年的科举被称为“庚辰科”。庚辰科一共录取了110名进士,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明朝的重要内阁人物,他们分别是胡广、杨荣、杨溥、金幼孜、胡濙。可惜的是,这些人才大都在永乐年间才崭露头角,而建文帝并未重用这些才俊。杨溥便是这其中的典型。

《明史·杨溥传》记载:杨溥,字弘济,湖广石首人,少年聪颖,博学多才,声名远播。建文元年,他中举,翌年赴京应试,以二甲第十八名的成绩中榜,被建文帝任命为翰林院编修。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,杨溥一直在翰林院担任职务,但并未得到重用。

建文四年六月,朱棣攻占南京,建立了新的朝廷。许多翰林院的同僚纷纷寻找出路,其中有的如王艮选择为建文帝殉葬,而杨荣则因一番机智言辞得到朱棣青睐。与之相比,杨溥显得相对保守,他并未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来迎接或支持新帝,因此也未受到朱棣的赏识。在朱棣初设的七人内阁中,杨溥的名字并不在列。

直到永乐二年,朱棣任命朱高炽为太子,开始在东宫挑选亲信。胡俨等人推荐了杨溥,朱高炽见杨溥才智过人,便请示朱棣,任命杨溥为太子洗马。此时,杨溥名义上仍是翰林院编修,但实则已经进入东宫,辅佐太子读书。

有一次,太子朱高炽在读《汉书》时,称赞张释之敢于直言批评汉文帝的错误,认为他是贤才。杨溥则从容回应:“释之诚贤,非文帝宽仁,未得行其志也。” 他指出,张释之虽为贤才,但若非遇到宽厚的汉文帝,也难以施展才华。杨溥接着提供了许多汉文帝宽仁待人的事例,帮助太子更深刻理解治理之道。

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,对朱高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杨溥不仅帮助太子培养学问,更注重培养他的心胸和治国理政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朱高炽成为一位仁君,杨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从永乐二年至永乐十二年,杨溥辅佐朱高炽长达十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杨溥尽职尽责,深知宫廷内外的储位争斗。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,尤其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不断策划对太子的不利行动。在这场斗争中,杨溥作为东宫属官,无法完全置身事外。

永乐十二年,朱棣归国后,太子朱高炽因迟迟未能迎接父皇而遭到朱高煦的弹劾。结果,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一度受到威胁,杨溥和其他东宫官员一同被关进了诏狱。尽管有宦官金忠为太子辩护,但杨溥等人却仍未能被释放,直到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保住。此后,杨溥被关押了整整十年。

在这十年的牢狱生活中,杨溥没有沉沦,他依旧坚持读书,阅读经史子集,尽力保持内心的平静。《明史·杨溥传》提到,他在监禁中,家人与他几乎断了联系,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,但他依然保持着自我修养和学习,甚至在囚禁中多次通读经典。他的这种坚韧,令人敬佩。

永乐二十二年,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。杨荣迅速赶到京城向朱高炽报告,随后,朱高炽继位成为明仁宗。仁宗即位后,将杨溥从监禁中释放,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,随后又任命他为太常寺卿。

在明仁宗的信任下,杨溥担任了重任。他不仅被赋予了内阁印玺,还被要求帮助他更加深入了解民情,提出治理建议。尽管杨溥并非内阁成员,但他实际上扮演了“掌印官”的角色。杨溥在这一时期,积极向仁宗献策,帮助其进行国家治理。

仁宗在位的这段时间,被誉为“仁宣之治”,这一时期的繁荣与稳定,得益于“三杨”在内阁的运作,杨溥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尽管他并未亲自担任内阁首辅,但其治国理政的贡献深刻影响了朝政。

然而,明仁宗的在位时间并不长,洪熙元年,他突然驾崩,太子朱瞻基即位。明宣宗登基后,杨溥终于正式成为内阁的一员,成为“三杨”中的一部分。此时,内阁的核心三位成员定型,分别是杨士奇、杨荣与杨溥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内阁格局逐渐稳定,宣德六年后,内阁的“三杨”局面正式成形,三人各自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与合作。

历史学家吴宽曾评价,“三杨”堪称中国封建社会顶级的宰相集团。他们各有所长,互补互助,共同为大明朝的盛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
杨溥虽然是“三杨”中最晚进入内阁的,但他却是最后一个去世的,也是最具悲情色彩的一个。在他眼中,大明朝由盛转衰的过程,恰恰是他所亲历和目睹的历史剧变。杨溥一生忠诚为国,直至临终,仍心系国家与人民。他的命运,映照出封建王朝的兴衰与权力斗争的无情。

杨溥的死,标志着“三杨”时代的彻底结束。明朝的盛世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败。正统年间,朱祁镇在王振的扶持下逐渐掌控政权,三杨的影响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。

杨溥的一生,虽然充满了忠诚与奉献,却最终未能阻止大明朝的衰败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杨溥:10年牢狱,7年首辅,历经5朝,他虽伟大

在明朝洪熙元年(1425年),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去世,继任的太子朱瞻基即位,是为明宣宗。明宣宗即位后,迅速提拔了一位关键人物进入内阁,这个人便是太常寺卿杨溥。 当杨溥进...

相关资讯